保密港

保密港

正文 【返回】

斗智斗勇,堡垒户智藏电报机

2020-08-24 09:32:53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两党达成停战协定。共产党执行协定,将南方八个地区的抗日军队撤退或复员。但不久,蒋介石却公然撕毁协定。 1946年6月的一个夜晚,东江纵队北撤前夜的龙门县麻榨鳌溪官厅村一片静寂,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飘散在深沉的夜色中。一间隐蔽的小屋内,东江纵队北撤后转入地下斗争的骨干分子正压低声音讨论着人员隐蔽问题和枪支器材等物资的掩藏问题,在电台的隐蔽问题上,大家陷入了沉思。昏黄的烛光,照在江北支队一团铁鹰队交通站站长谭容昆坚毅的脸上,他主动提出由他来掩藏电台组件和电报机,并提出掩藏计划。 在鳌溪官厅围,革命活动非常活跃,守护军民的“堡垒户”散布在村内各处,利用高山密林互相支持掩护,形成坚固的“堡垒群”。谭容昆家便是其中一座“堡垒”,他和家人都十分支持共产党的活动,他曾帮部队存放过武器弹药、粮食等,经验十分丰富。谭家在村子东边,屋前是麻榨鳌溪通往龙华的必经之路,屋后是林木茂密的深山,发生紧急情况,可迅速隐入深山。因此他家既是“堡垒”,也是“驿站”。 屋门开了,在烛火被吹灭的瞬间,依稀可见几个人影迅速离去,消失在黑夜里。最后从门后出来一个人,他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皮箱,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匆匆隐没在深山密林的夜色里。他便是谭容昆,他手中的皮箱便是部队的眼睛——电报机。 他避开大路和行人,翻山越岭走小道回到了家。为保护电报机的安全和性能不受损,谭容昆将它用层层的油毡布包好,藏在自家猪栏与房屋的夹墙里,堆上杂物进行伪装,外人无法察觉。于是这部电报机便在夹缝中生存了整整一年半。 在这一年半时间里,国民党多次进行残酷的清乡围剿,实行“拔钉”战,联防联剿,谭容昆家几经大肆搜捕,但得幸于谭家的积极掩护和谭杰声、谭耀桓、陈柳媚、谭提等“堡垒户”的默契支持,电报机从未被发现。后来,在一次反“清剿”战斗中谭容昆壮烈牺牲,当时年仅15岁的弟弟谭扬昆主动担起保护电报机的重任,和国民党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奉命组建电台通讯的陈焕楷从香港仅带回一本《无线电原理》和一本电码。1947年底,他得到消息辗转找到了隐蔽在深山的谭家,当他看着从夹墙翻出来完好无损的电报机时,万分激动地握住了谭扬昆的手。 随着这部电报机清脆悦耳的“嘀嗒嘀嗒”声,江北地区红色电台开始运作,部队开始抄收电讯,逐步培养队伍,建立起联络台、新闻台、训练班。部队改变了远离中央孤军奋战的局面,借助无线电通信手段与香港分局保持联络,及时收听中央指示,逐渐与全国革命区连成一片,对革命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革命时期的特殊性和地点的隐蔽性,鳌溪谭家的事迹一直不为人知,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这段历史才重现天日。历史终将铭记那些为了保护这台电报机付出的人;历史终将铭记那些曾经为国家流血牺牲的人;历史终将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奋斗不息的人。